“柔”者长寿

相传,老子有一位知识渊博、对许多问题都有奇特而独到见解的老师,名叫常枞 。晚年的常枞,有一次病了,老子去看望他,他俩便有了一段著名的对话 。常枞张开嘴问道:“你看我还有牙齿吗?”老子看了看说:“没有了!”常枞吐出舌头问:“那么还有舌头吗?”老子说:“有,舌头还在 。”常枞说:“你懂我的意思吗?”老子思索了一会儿,说:“就是说,坚硬的已经掉了,柔软的还在 。”常枞高兴地说:“好!好!就是这个意思 。”于是,老子在老师的启发下,得出了“柔弱可胜刚强”的思想 。于是,“以柔克刚”的哲学命题问世了 。
是的,牙齿是人体内的咬切和咀嚼器官,再硬的食物遇上它都得望风披靡,可它长年累月地与食物“硬碰硬”,有的渐渐地松动了,有的从中间折断了,最后一颗颗地掉落了,而舌头虽软弱无比,却始终长存着 。这个事实告诉人们:刚强者命短,柔软者寿长 。
柔为何能长寿?原来,柔就是心平气和,从容不迫,不焦不躁 。因而气血通畅,各个脏器运转自如,较好地协调内在和外在环境的关系,使人体的神经系统、内分泌系统常处于一种有规律的缓释状态,自身(包括心脏和血管)的健康也就得到了有效保障 。而“刚”者则正好与之相反,刚愎自用,恣肆随意,喜怒无常,置生理过程于非常状态,影响健康,尤其是发生激烈对抗的时候,欠缺迂回精神,亦欠缺妥协精神,非要拼个死活、争个高低不可,置自身于应激状态,这岂能不折寿?
在百岁老寿星中,女性占了绝大多数,且性格温和者居多,这也是“柔”而长寿的重要例证 。明代养生学家吕坤,在他的《呻吟语》中告诫人们:“天地万物之理,皆始于从容,而卒于急促 。”并说:“事从容则有余味,人从容则有余年 。”因此,从养生角度来看,进入老年期后,人生应逐步从激进转向从容,从豪放转向静和,从阳刚转向阴柔 。
性情要柔顺
孔老夫子曰:“仁者寿 。”老人们都应仁慈随和,凡事不强求,不过分,随便一点,想开一点 。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 。”切莫大喜、大悲、大怒,过于激动与冲动,要柔顺、温和、随遇而安、豁达开朗、知足常乐 。良好的心态有利于老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,可以避免脑出血、脑血栓、心肌梗死等老年疾病的发生 。反之,脾气暴烈、性子急躁或孤寡忧愁、消沉郁闷的老年人,往往易患冠心病、高血压、抑郁症等疾病,也就难以健康、长寿了 。唐代药王、大养生家孙思邈说养生有五难:“名利不去为一难,喜怒不除为二难,声色不去为三难,滋味不绝为四难,神虑精劳为五难 。”此言值得老人们琢磨 。
饮食要柔软
由于老年人牙齿松落,津液亏损,肠胃功能虚弱,故不宜吃生、冷、硬等不易消化和刺激性的东西 。《养生灵》指出的“饮食六宜”可供参考:“食宜早些,食宜缓些,食宜少些,食宜淡些,食宜暖些 。”另外,老年人年老体虚,适当调补很有必要 。但补的种类很多,有补气、补血、补阳、补阴之异,又有补心、补脾、补肝、补肺、补肾之别,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补,切莫跟着广告而擅自大进补剂,反害自身 。
穿着要柔美
老年人皮肤干燥,缺乏弹性,破损后恢复缓慢 。所以应使用柔软、宽松、透气性好的衣、裤、鞋、帽、袜、枕头、坐垫、被褥等 。避免穿紧身衣、高跟鞋及化纤物品,以免使皮肤血液循环不畅,出现擦伤及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 。服装的式样与色调要协调,有时代感,从而愉悦身心,青春常在 。常言说得好:老来俏,人显少!
行动要柔缓
人老体弱,神经、肌肉、骨骼的功能都大打折扣,人体的协调性、灵活性今非昔比 。要是用力过急、过猛、过累,就容易受伤,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。所以,宁做“慢郎中”,切莫“急惊风” 。任何行动都应“慢三步”“小开门”“软着落” 。如早晨起床或夜间上厕所,不要一跃而起,应先坐一会儿,定一定神,再慢慢起床,以防眩晕摔倒;拿东西时,要量力而行,尤其在拿较重的东西时,注意先调整好姿势,用力要柔缓,以免扭伤、挫伤、闪腰;遇大喜、大悲的刺激性的事,要冷静处理,避免情绪过于激动,突发病变 。即使参加体育锻炼,也应选择太极拳、木兰拳、散步等动作柔和、运动量适当的项目 。若不注意这些细节,便可能使自己受到伤害,甚至是致命 。佛曰:人生只在呼吸间 。悟道之言,切记切记!
总之,“柔”字当头应贯穿于老年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,成为老年人养生抗老、欢度晚年的要诀,从而让老人们活得更健康、更幸福、更长寿 。 【“柔”者长寿】

    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