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岩桐】大岩桐组培继代技术

【【大岩桐】大岩桐组培继代技术】
大岩桐组培继代技术大岩桐传统繁殖方法为播种法、扦插法、分球法等 。 大岩桐种子极小 , 每克种子有2.5万粒至3万粒 , 寿命较短 , 仅两个月左右 。 播种繁殖对土壤条件要求高 , 操作精细 , 且易发生性状变异、品种退化现象;扦插法虽可保持原品种特性 , 但繁殖系数较低 , 不能适应大批量生产的需要;分球法形成的植株又多具有株形不整齐的缺点 , 生产上亦不常用 。 基于以上原因 , 我们从1998年开始尝试用组培法繁殖大岩桐 , 基本上找到了适合大岩桐诱导、分化和生根的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 。

材料与方法供试材料为候毛大岩桐 。 剪取成年植株的幼叶 , 用流水冲洗半小时 , 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消毒处理 。 首先将经过消毒处理的植株幼叶放入75%酒精中浸泡30秒钟 , 之后用0.1%的氯化汞溶液处理5分钟至8分钟 , 最后用无菌水冲洗4次备用 。 以ms为基本培养基 , 附加蔗糖30克/千克、琼脂6克/千克及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激素 , 在ph值为5.8、温度为18℃至20℃条件下进行诱导、分化、生根培养 。

诱导和分化将消毒后的幼叶切成0.4平方厘米至0.5平方厘米的方形小块 , 接种到附加2毫克/千克的6-ba、0.2毫克/千克的naa的ms培养基上(苄氨基嘌呤ba为一种利于长的细胞分裂素 , 荼乙酸naa为一种促进生根的生长素)在25℃愈伤组织 , 40天后少数愈伤组织上可分化出幼芽 。

继代培养将愈伤组织块上分化出的幼芽切下 , 转入继代培养基上 , 继代培养基附加1毫克/千克的6-ba、0.1毫克/千克的naa , 培养温度为25℃ , 每天在1000lx至2000lx光强下连续光照12小时 。 一周后幼芽发育 , 并在基部形成大量芽体 , 一般一个月可长满培养基面 , 一个月应转移一次 。

生根培养将继代培养中苗高达2厘米 , 有3片至4片完整叶片的小植株 , 转移到生根培养基上 , 生根培养基为1/2ms , 附加1毫克/千克的i-ba(iba为一种生长素) 。 培养条件与继代培养一致 , 2周后有根长出 , 可炼苗移栽 。

炼苗与移栽影响大岩桐的移栽成活率的关键是控制好温度和湿度 , 大岩桐要求生长在高温、潮湿及半阴环境 , 通风不适合过分 , 要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 。 移栽前先闭瓶炼苗1周 , 洗净根上附着的培养基 , 栽入装有蛭石的营养钵中 , 蛭石用0.5%的kmno4消毒 。 搭塑料小拱棚保湿 , 棚上架遮荫网 , 保持棚内温度20℃至25℃ , 两周后逐渐揭开塑料薄膜 , 一个月后可定植上盆 , 常规培养5月至6月即可开花 。

大岩桐组培快繁技术 , 比传统的播种法、扦插法、分球法繁殖系数高 , 植株整齐一致 , 由于是无性繁殖 , 其性状没有明显的分离 。 能保持原品种特色和降低繁殖成本 。 但继代培养过程中发现 , 同样是在1毫克/千克的6-ba条件下 , 有部分试管苗发生玻璃化 , 失去分化能力 , 而低于1毫克/千克的6-ba , 分化数量明显减少 , 6-ba的适宜浓度有待进一步探讨 。

    推荐阅读